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由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无疑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次巨变。由于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中的“亮眼”表现以及最早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的骄人历史,人们常常会以为欧洲最早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英国。
其实不然,早在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主导的君主立宪民主政体前的公元1581年,脱离西班牙统治的荷兰便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共和政权-尼德兰,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随后日益发展壮大,一度取代暮暮老矣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成为十七世纪的海上霸主,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极盛时期的荷兰不仅造船业极为发达,拥有一支数量超过英法等国一倍的庞大海军,其首都阿姆斯特丹更是一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常年停泊有超过两千艘商船。在海外殖民地争夺中,荷兰东印度公司不仅控制了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还曾一度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澎湖地区,以至于在料罗湾与中国郑氏海盗集团发生冲突。
其于1621年成立东印度公司,不仅占据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非洲好望角,还把持了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今日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也是起源于荷兰在北美大陆的殖民中心-新阿姆斯特丹。
然而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海上马车夫却终究不敌日不落帝国,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荷两大海上强国为争夺殖民霸权先后展开了四次英荷战争,在四次交锋中,荷兰的海上霸权逐渐没落,不仅拱手将殖民霸主的地位让与英国,还最终在1795年为法国所灭。
而英国的殖民事业却蒸蒸日上,不仅取代了荷兰成为世界上殖民地最广的日不落帝国,还由此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得以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开启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
那么在海上兴盛一时的海上马车夫为何最终不敌日不落帝国?荷兰殖民霸权衰落的背后又有着哪些原因呢?
荷兰从脱离西班牙独立建国之初就以商业立国,商业始终是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商贸问题上,荷兰商人历来讲求商业信誉,其信贷机构亦是如此,以至于荷兰的敌国在于荷兰交战之时依然能够从荷兰的银行中把存款提出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商业及商业信誉的重视固然是荷兰海外殖民事业兴起的重要原因,最终却也成为了荷兰霸主地位丧失的主因。
荷兰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资源匮乏,缺乏发展工业的基本条件,自身只能以商业作为主要产业,尤其是船运业与信贷业。当18世纪西欧各国逐渐从内部混乱中脱身之后,这些西欧国家便可通过提高关税和补贴本国企业的手段对荷兰的垄断地位构成威胁。
另一方面,荷兰将对外贷款牟取利息当作主要产业之一。大规模对外贷款也极易导致坏账,一旦荷兰与这些国家发生冲突,非但拿不到利息,甚至有可能血本无归,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荷兰极力避免与其他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然而蛋糕分配的过程中总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冲突,由此荷兰便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相比较之下,英国在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的同时同样注重对手工业等其他产业的投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一国国力的强盛与否,正是因为英国资产阶级对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产业的投资才让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英荷争霸中荷兰的失败说明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单纯的商业资本终究难敌工业资本。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是在商业竞争中,能够自己生产并销售商品的商人几乎总是要比那些只能转卖别人生产的商品的商人更占优势。
在荷兰称霸海上之初,出于共抗西班牙的目的,英荷之间的矛盾还不算尖锐,甚至还出现过一段蜜月期。
另一方面,荷兰在欧洲大陆陷入冲突之时保持中立,从而成功地在三十年战争期间“闷声发大财”,然而欧陆冲突一旦平息,荷兰这样一个商业发达、军事略显滞后(类似我国宋代)自然就成了“千夫所指”。
无论是海外殖民领域的“老熟人”英国,还是急于在世界殖民大潮中分一杯羹的“后起之秀”法国都开始将荷兰作为主要敌人。在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下,荷兰的衰落自然也就是时间问题。
荷兰海上霸主地位的丧失恰恰说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强有力的实体经济支撑的繁荣必然会是一戳就破的泡沫繁荣,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无疑是十分关键的。前些年美国政府推出的美国实体经济振兴政策除了是为解决工人事业问题,讨好蓝领选民以外,更是为了避免实体经济大量外移造成的潜在危机。
此外在国际战略问题上,除了要强大自身以外,我们更需要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来在国际战略格局中保持有利的战略地位而避免遭到孤立。这些就是我们应当从海上马车夫跌落神坛的历史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唯有以史为镜,方能砥砺前行。返回搜狐,荷兰查看更多
更多精彩尽在这里,详情点击:http://rui-xing.com/,荷兰